近日,记者从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了解到,今年雨季,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规划造林面积435亩,至今已完成200余亩,在拉萨柳吴隧道周边种植树木4000余株。在这次造林中,有20多种不同的树种,如国槐、雪松和樟子松。选用沙冬青和灌木花卉种子,应用科学技术提高树种成活率。
技术援助
树种成活率超过95%
23日上午,记者在拉萨刘武隧道周围看到一群忙碌的身影,有的提着树苗提着篮子上山,有的认真种树。这是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在雨季植树造林的场景。
记者了解到,今年雨季,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规划的435亩造林面积已完成200多亩,在拉萨柳吴隧道周边已种植树木4000多株。国槐、雪松、樟子松等20多种树种。蒙古等。并且选择灌木花卉的种子进行造林,主要是当地的树苗。
在造林现场,记者观察到每棵树下都有一个托盘状的东西,是用纸或塑料做成的。面对记者的不解,西藏环境恢复有限公司技术员王介绍,这是他们公司的最新技术——在寒冷干旱的沙漠地区不灌溉植树技术。这项技术主要是利用纸质降解水盘和塑料预设水盒来节水,帮助树苗更好的生长。
此外,固沙网、防蚀技术、柔性生态保护等最新技术也在这个雨季应用于造林。刘武隧道周边山体绿化技术示范工程负责人单增洛布说:“在我们地区一些造林比较困难的地方,多利用这些新技术,不仅可以起到防沙固沙、保持水土的作用,还可以把树种的成活率提高到95%以上,大大提高了我们造林的效果。”
培育树种
78个栽培品种技术成熟。
乡土树种是指本地区的乡土树种或经过多年引种驯化,在当地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。大力研究和培育乡土树种,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。
在自治区森林科学研究院,记者看到了许多培育乡土树种的示范点,包括西藏毛白杨、中国柳树、变色锦鸡儿、拉萨等。,每棵树都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。生态造林办主任格桑曲震说:“每一个树种的培育过程都很复杂,只有通过采集、保存、繁育等环节才能推广。幸运的是,研究人员努力工作了20多年,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,促进了乡土树种的培育。”
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普布次仁说:“我们从2003年开始培育乡土树种。现在,78个品种的栽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。到目前为止,我们向外界提供了近100万株树苗,辐射推广达到5万亩。”对于未来乡土树种的培育方向,普布次仁表示:“未来将致力于乡土树种新品种的选育、良种的审定等。,同时,我们将建立种质资源库,以保护我们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。”
推荐阅读:
中国林科院经济林中心组织召开科研交流会。
广西林科院充当两大主力的先锋。
中国林科院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项。
全国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到中国林科院调研。
(来源:西藏商报)